新华日报12月20日头版关于徐州高校科研推动校地融合的综合报道中,报道了对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成功经验的介绍,以及对物电学院党委书记王夫寿同志的采访内容,报道内容如下
徐州挖掘本地高校资源推动校地深融:科研成果“接地气”,市场开发“有人气”
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徐州市29个项目获奖,其中高校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有19项,占比65.5%,同比增加10项。
12所高校、26.8万在校大学生,是徐州不可多得的科创资源;全省三大科创圈之一、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更是徐州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徐州用好本地资源、抓好重要机遇,推动校地合作走向深入,让冒着“热气”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也有“高人气”,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重发展,在主阵地助力地方经济
当前,徐州的产业发展正经历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从传统工厂生产组织形式向智能化改造的过渡期,企业主体需要科技赋能。作为科技、人才资源的富集区,徐州高校成为科技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
重长远,让“有组织”推动多方共赢
校地合作不能只是“挂个牌子”,成果转化也不能只是“短期行为”。徐州注重实效,看重长远,在多方共赢中实现项目更可持续。
“项目从无到有,由科学家团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徐州经开区三方持股,再加上徐州医科大学实现四方共建,这样也有利于本土创新和就地转化。”长三角国创中心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执行所长施明介绍,其研究成果不仅获得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还带动周边发展成生物医药产业片区。项目所在的大庙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激发东湖医药创新港的发展潜力,加强复星医药、睿景生物、思路迪等生产研发企业的培育,积极链接医学高校资源,不断放大医药行业人才资源优势。
“推进‘产学研用’应建立四个‘有组织’,即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对接地方政府、有组织的对接企业、有组织的开展研发,通过大兵团作战改变过去的单对单。”江苏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党委书记王夫寿表示,他们在徐州3个地区建立的3个新型研发机构,均发展势头很好。“以前是我们找企业,现在是企业络绎不绝地找我们,就连和专业不搭边的农业企业都来咨询,我们后来推荐给学校的相关院系,可见企业对我们的信任。”王夫寿说。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徐州打造科技创新四链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各产业的技术需求、资金需求、人才需求、政策支持等,为“343”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产学研对接、成果展示、人才引荐、资金对接、促进技术交易等服务。仅在企业融资方面,今年徐州已帮助108家企业实施专利质押融资贷款139笔,发放贷款10.38亿元,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1895万元。
报道网址链接:
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12/20/node_1.html#content_140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