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神十七“太空快递”在江苏师大顺利开箱 助力我国生物被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4-05-08浏览:10设置

  交汇点新闻5月8日报道我校刘伟杰老师科研项目从空间站返回,包括内容如下:

神十七“太空快递”在江苏师大顺利开箱 助力我国生物被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交汇点讯 5月8日,江苏师范大学通报,日前,该校教授刘伟杰和团队相关载荷工程师在该校分析测试中心微生物生物被膜实验室,共同对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的生物被膜培养芯片进行拆封。经过确认,实验样品结构及其内部微生物状态完好,在轨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该项目正式进入全新研究阶段。

  此次拆封核验的实验样品,于今年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共在轨飞行100多天。小小的包裹中,是由刘伟杰教授团队构建的系列基因工程菌株搭载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生物被膜培养芯片载荷,承载着江苏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两个科研队伍的殷切期盼。

  生物被膜是指微生物向胞外分泌大量大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等)将其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群体聚集膜状物,对菌体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使外界物质很难直接接触到微生物并对其造成伤害,也因此导致极强的耐药性。

  “生物被膜就如同天然包被的膜状堡垒,广泛附着于医疗设备、工业管道等物体表面,可以充分保护细菌,使细菌能够抵抗诸如抗生素和清洗剂的杀灭作用。因此,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刘伟杰说。

  2022年,我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任务,能够在轨开展多项科学实验。长期从事微生物形成生物被膜的分子机制和防控策略研究的刘伟杰得知此消息,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和团队共同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太空和地面条件下生物被膜形成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

  “与地面相比,空间站环境是微重力环境。这些条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和三维结构会与地面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发现地面重力条件掩盖的生命本质。”刘伟杰说,在轨实验期间,团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对实验进程进行了全程连续监控,在神舟十七号乘组航天员的协助下多次进行天地协同操作,顺利完成在轨实验任务。

  “团队将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继续对芯片中的生物被膜开展生理代谢和信号分子调控等多方面研究,预期将为空间生物被膜的防控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刘伟杰说,该项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空间站微生物污染防控,未来还可能指导地面医院重症监护室等特殊密闭场所生物被膜的防控。(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耀文 通讯员 殷子钰 吴向裕)

报道网址链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63b3adce4b0b88db5c45606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