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微信】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典礼,这样的学位服,你支持吗?

时间:2017-06-22浏览:418设置

  6月21日团中央微信报道我校研究生汉式毕业典礼,对我校在毕业典礼方面的创新给予充分肯定。

报道内容如下:

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典礼,这样的学位服,你支持吗?

  2017年6月15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你可能以为现场画风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但是,团团告诉你,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的画风是这样的:男生身着朱子深衣华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华服。典礼仪式采取穿华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古风汉韵贯穿全程,现场庄严肃穆、气势磅礴。据悉,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不断引发社会关注,江苏师范大学连续多年举行研究生华服毕业典礼。

学位服的由来

  学位服饰的起源要追溯到12世纪。那时学者的日常服饰与牧师的服饰相同。在英格兰亨利八世时代,牛津和剑桥首先开始规范了有明确定义的学位服饰。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后,大学礼服开始在美国流行。美国的大学管理机构确定了明确的、所有大学都须遵照的学位服规范体系,出台了一部关于学位服饰的法规。学位服与西方大学制度的形成有着深层联系。公元11世纪,在宗教极为发达的欧洲社会,学校中的教师多由教堂的教士来担任,为了区分学位服与教士的僧侣服,稳固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们共同成立了教师行会。优秀的人进入行会学习若干年,尚未结束学业的人被称为学士,文理教师称为硕士,神学、医学和法学教师称为博士。直到13世纪教会颁布法令开始区分僧侣服与学位服。

  学位制度是由法国巴黎大学于13世纪初首创,学位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等级。为了能在学位授予典礼上体现出各级学位的区别,巴黎大学校长请服装设计师设计出统一规范并且能区分等级的学位服。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套头三角兜形垂布等四部分组成。时至18世纪,学位服中又增添了导师服,供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长、学位导师出席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和各种庆典时穿用。

  本世纪初,国外的学位服已分成两派:一派以欧洲的意大利、英国为代表,即所谓的“欧派”;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即所谓的“美派”,也有称其为“新派”。最初,学位服是西方耶稣会、天主教会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附带物。

  美国的学位服。在美国,学士服文化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深受欧洲大学的典礼传统影响,逐步发展出了一套详细统一的学术服饰规定。不过,就算有规定,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严格遵守。很多学校会在传统规定的基础上加入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元素,形成独一无二的“毕业服”。

中国的学位服

  中国近代的方帽长袍学位服完全是舶来品。我国现行学位服自 20 世纪初叶由西方传教士引进至今,历经近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现今的“连衣长袍式”学位服。到了新中国成立,因为没有建立实行学位制,中国长期没有自己的学位服。直至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新中国开始确立学位制度,配套的学位服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直至1994年,国务院正式统一规范学士服,其制沿用至今。虽然是我国规定的学位服样式,其蓝本却依旧是西方的学位服。

  1994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通知要求,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分为博士服、硕士服两种,同时推荐使用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服(以下简称为校长服)。

实行学位服,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学位服仅限于学位获得者、攻读学位者及学位授予单位的校(院、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及委员(或导师)在学位论文答辩会、学位授予仪式、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及校(院、所)庆、庆典等场合穿着使用,不准滥用。根据实事求是和自愿原则,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此套学位服。

  学位服规范。学位服分为:校长(导师)服、博士服、硕士服、学士服四种,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垂布等四部分组成。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

  我们在经历了全民绿军装、“灰蚂蚁”的时代后,随着国力恢复,中华文化终于渐进复归,这同时催生了国服复兴,其中,“汉服运动”最为引人注目,传统中式学位服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按理说,我们面对中国高校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位服时,不再将其当成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仍然是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文化问题。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一个体现,衣冠具有最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国语》云:“服者,心之文也。”穿着何种服装,就体现何种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可促进文化认同,所以唐代孔颖达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兹事体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各国俱高度重视如何着装。

  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在国际舞台,从2001年上海APEC峰会,到2014年北京APEC峰会,再到2016年杭州G20峰会,中国不仅通过重大国际会议传递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而且通过服装等元素,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表达文化自信。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服装系统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现在的时尚人士有一种内在的心理渴望,是对过度洋化和盲目追赶西方时尚倾向的一种文化的反拨。他们在寻找中华服饰,寻找中国式的东西,贴近人性、自然的东西,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这就是华服元素回归的群众基础。

  (报道为图文并茂,在本文在引用报道内容时省略了部分文字和图片,具体报道请点击链接查看。)

报道链接:报道微信链接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