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报】“故纸堆”里的守望者——记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

时间:2015-12-30浏览:325设置

 江苏教育报12月25日第二版以《“故纸堆”里的守望者——记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为题报道对我校周棉教授的专访。

  报道全文如下:

“故纸堆”里的守望者

——记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

■本报通讯员高洁

  12月下旬的一天,彭城雪后初霁,阳光透过窗户拂照着窗前的君子兰。君子兰旁是书,3张办公桌和9个倚墙而立的书橱里是书,房间其他地方也都堆满了书籍——这是江苏师范大学周棉教授办公室的场景。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埋首整理资料。与他打过交道的师生都说,周教授一辈子嗜书如命,特别钟情于中国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执著:收完“玉米”收“黄豆”

  2015年5月,经过8年夜以继日的潜心研究,周棉终于完成了由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近900万字史料、20多篇论文,超过原计划两倍。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留学史和民国史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该项目不仅有力推动了民国时期的留学生研究,还为当代留学生派遣和回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照。

  当很多人觉得周棉应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时,却惊讶地发现他已做好了再次冲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准备。“不能拖!就像秋天到了,收完玉米就要收黄豆一样,时间不等人!”农家子弟出身的周棉这样回答。事实上,“收割”说得轻松,做起来却很艰难。“5月份完成上个项目时真有心力枯竭之感。”周棉坦言,“再次申报前有关部门表示,‘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两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而这次申报要求比上次严格,我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一份81页的投标书。”

  如今,捷报又一次传来,周棉再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留学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周棉没有沉湎于申报成功的喜悦,他又像以前一样每天在办公室工作14个小时,开始了又一轮书斋生活。

  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周棉看来,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一直以来前赴后继,为发展探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多年来却少有人对此做系统研究。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棉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这个群体。“留学生群体就像一个宝藏,值得毕生挖掘。”周棉说。

  研究伊始,难题便接踵而至:中国留学史料杂乱无章,极度匮乏,其中还不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难以辨识的草书。然而,就在其他学者彷徨之际,周棉早已以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前途为切入口,借助扎实的文学研究功底,以《留学生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一文投石问路,率先开启了漫长的研究之旅。论文刊发后,立刻引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茅家琦、李新、谢邦宇等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支持。

  后来,周棉着手编纂《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当时既无电脑、又缺经费,周棉却凭着“对学术的执著”和“大家的信任”,七易寒暑,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留学生人物工具书。200多万字,他独自审校、增补、修改了7遍。“编纂工具书必须科学严谨,否则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周棉说。该书是国内第一部起讫时间最长、收录范围最广的留学生工具书,创立了国内人物类辞书编纂新体例,并荣获国家辞书奖。

  师范:言传身教润无声

  采访中几个学生敲门欲进,推开门见周棉正与客人交谈,便退了出去,周棉轻轻扬扬手,让他们去楼上资料室稍等一会。“这是我的研究生,他们几乎天天与我在一起。”周棉说。他的研究生们常说:“老师待我们如子女,我们尊老师如父亲,我们很喜欢跟着他做研究。”

  2008年,周棉带着他的3个研究生到北京整理清代留学档案资料。一年之中,周棉奔波于徐州和北京之间,而3个学生天天泡在档案馆里搜索整理资料。在周棉的指导下,3个学生的良好表现受到档案馆专家的褒奖。在导师为人、学识和治学精神的感染下,他们进步很快,毕业时都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博士。“学生们能有好的发展,比我自己取得重大项目成果还要高兴。”周棉说。

  论从史出,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周棉发起成立了江苏师大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他在校学报上常设“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江苏师大则成为中国留学生研究的“重镇”。在周棉的影响下,一批批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加入周棉的研究团队,推动了留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为当代留学教育史研究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报道网址链接:

http://221.226.41.82:9001/shtml/jsjyb/20151225/26448.shtml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