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的耕耘与坚守——记泰州中学特级教师董旭午校友

时间:2012-11-26浏览:1439设置

        

         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只要别误了人家的孩子,不让亲人们失望

  学生、家长和学校需要我这样付出,我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语文人
                                                ——摘自董旭午语录

 

 2007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评选活动落下帷幕,资阳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董旭午老师榜上有名,全省教师队伍中获此殊荣的仅有6人,他是其中之一,也是资阳市的唯一。了解董旭午的人得知这一消息后都说:“这个荣誉他应该得,不凭别的,就凭他对学生的那份心,他这近20年在讲台上的耕耘与坚持就足够了!”

  1988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董旭午开始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他先后在内蒙古霍林河矿务局一中、资阳中学、资阳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工作。就是这位个头不高、身体发胖、朴素憨实、看上去很不打眼的中年男子,在资阳这地方硬是有点儿名气,尤其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口碑极好。从教18年来,他无论在哪所学校,都坚持在一线教书育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勤奋耕耘,教育科研创佳绩,师德师风做表率,用真纯的爱心、坚定的信念、超凡的毅力实践着“我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的诺言。因此,他收获的不仅是桃李的芬芳,背后更有一大串让人羡慕的荣誉——四川省资阳市首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和资阳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再苦再累我都不怕,只要别误了人家孩子,不让亲人们失望”

  1963年,董旭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1984年7月,董旭午如愿考上了徐州师范学院。农家院里飞出个大学生,高兴坏了家里人,但日子并不宽裕,父亲没有送他去徐州,只把他送到了离家8里路的火车站,留下这么几句话: “孩子,到学校好好整,多长点能耐,将来别误了人家的孩子。”爸爸的话很简单,但压在他心里却有千斤重。从此,他就一步一个脚印儿地踏上了自己的理想之路。

  “当时家人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董旭午说。最让他心沉、又无法忘记的还是母亲的那几句话。2002年12月,母亲病重,家里人先是瞒着他,怕他分心,耽误工作。后来,母亲支撑不住了,家里人才打来电话。得到这一消息后,董旭午一路急着、哭着、内疚着乘飞机由四川赶回东北老家。当时,母亲因血栓压迫视神经已经双目失明,话也说不清楚,但模模糊糊地还听得出来:“旭午,你回来,学校给你放假了吗?你的课咋整啊?可别耽误人家孩子。”听到母亲的话,董老师的心都碎了,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母亲把自己拉扯大,又供自己上了大学,而自己却总是忙工作,没能让老人享一天清福,真是不应该,而眼前的母亲都病到这个份儿上了,心里想的还是别人,还是她儿子的学生和工作!”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几句话竟成了母亲留给他遗言!董旭午说:“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这位善良、无私、伟大的母亲就是我的人生导师!”于是,他千百次地在心里默默发誓:“我再苦再累都不怕,只要别误了人家孩子,不让亲人们失望!”

  “学生、家长和学校需要我这样付出,我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

  1988年9月至1993年7月,是董旭午参加工作的前5个年头。五年的摸爬滚打,各种考试,包括高考,他所教的学生在分数上一直领先,也得到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把学生从高一带到高三,并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紧接着,又连续教高三教了两年,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在从教的第五个年头里还当上了语文教研组长。应该说,这正是他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的时候。然而,董旭午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与缺憾,甚至还有种沉重的负罪感。他无法忘记五年来的一幕幕:课前抄教案,课上严格落实教案,非环节即步骤,千堂一面,千篇一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丝毫谈不上什么创意;课后便是每课一测、每单元一测、每月一测等等。即使设计课堂提问,也大都来自参考书,还要求学生必须对号落座,不能有任何出入。他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下决心要搞教改。“理由没什么,就是为了不误了人家孩子,不让孩子们学得那么苦那么累,我是想从心里减轻几分负罪感。”董旭午意味深长地说。

  “教育即科研,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成长”这成董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1993年9月,他在学习、借鉴于漪、魏书生、钱梦龙、蔡澄清等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自发地开始了长达8年(1993年9月—2001年7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索,而后又进行了3年的(2001年9月—2004年7月)课题实验研究。现在,他又结合新课程理念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13年来,他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高考成绩尤其突出,不搞急功近利、摧残学生的高考训练,却反而使学生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令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赞叹不已。

  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董旭午付出许多许多。这期间,他一直在一线拼搏,并且还有5年直接负责高三,3年教三个班语文,还承担学校教科室的工作。工作是艰辛的,但他却认为这很充实,也很有意义。在紧张而繁重的教学教改历程中,董旭午坚持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出版了《语文教学生活化思考与探索》、《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两本学术专著,前者于漪先生欣然题词相勉,在全国中语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后者受到全国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先生盛赞,并欣然题词,称其是“归生活情理之源”,有“导语文教育之流”之作用。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对魏书生语教管理模式的再思考》、《话说“工具说”》、《阅读教学中的“前提预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素质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互化”》、《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等110多篇相关论文和学习指导性文章,其中,《话说“工具说”》、《对魏书生语教管理模式的再思考》等文章影响尤大,至今仍是网上争论学习的热点,并被多家网站转载。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自己的课改成果《诗词名句赏析精选》、《古诗文助读备考一本通》、《高考话题作文高分攻略》、《中学文言文助读百篇》等4本学辅专著,并参编了《高中生话题新作文突破升级导学训练》、《中国中学生优秀新议论文大全》、《中国中学生小作文指导大全》、《全国中学生材料作文大全》等20多本学辅用书,著述300余万字。

  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知道他的人都这样对他评价。“我们家里面有一个大房间,那是我老爸的书库,时面有几千册图书。”女儿董是非告诉记者说。为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他每年都自费订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七八种专业刊物,再加上编辑部赠阅的《教书育人》《语文报》等,有十几种,每个月他都要坚持把这些刊物中的重点文章阅览完,并进行独立的思考,批判地加以吸收。一些朋友看董旭午太苦,就不解地问他:“现在名利和地位都有了,你还把你自己搞得那么苦,究竟是为啥呀?”董老师的回答很干脆:“学生、家长和学校需要我这样付出,我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为了研究和构建这个体系,他每堂课为学生点评口头作文1篇,进行文法指导和德育渗透;每周批阅日记和文摘各120余份,18万字左右;每学期为学生编辑一册约10万字的《语文学习辅导资料汇编》,使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平等地与老师交流合作;每学期为学生编辑一册约20万字的《优秀作文和文摘集》,并对其中的100余篇作文进行点评,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这些工作他每时每刻都在坚持着做。记者给他算了一笔帐:每三年下来,他要为学生点评口头作文达600余篇,批阅日记、文摘2100余万字,编辑语文学习资料60余万字,编辑点评优秀作文60余万字。这些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个中辛苦自不必说,但他却乐此不疲。有些同学家里生活困难,他就替学生付资料打印费、书刊费等,每年都有一二百元。他说,“这些工作我愿意这样做,语文只有这样教,这样学才叫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语文老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说这话的时候,董旭午一脸的笑意,充满了幸福感。

  “老师要善于尊重和接纳学生,用一腔真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灵”

  董老师说:“当代中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动机不够、学习不主动、习惯不好等问题,这不能仅归咎于学生,因为这与当今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父母素质、社会大环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氛围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过错,耐心地、平等地与学生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董旭午以此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董旭午在课堂上是老师,而在课后俨然成了学生的“哥们”,一些学生经常跟他开玩笑,课后常亲切地喊他“老董”,他不但不生气还乐在其中。“感谢学生为我创造了一个与他们一道交流合作、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机会”董旭午说。

  知师莫过徒。学生小柯告诉记者,董老师为人憨厚,没有老师的架子,在课堂上他善于用多种方法向我们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看似是在学习,而更多则是一种享受,听董老师的课,大家从不感到乏味,更不感到累。“你见过上语文用英语串讲的没有?”一名学生这样问记者。他说:“这在我们语文堂上已经不是新闻了,董老师经常在讲语文的过程中还串讲着英语,还不时穿插一些小幽默,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文言文常常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而董旭午则则文言文讲活了,不仅活讲还中间套讲当时的历史,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可谓是一举两得。

  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而董旭午却说:“一桶水远远不够,教师要成为一眼活泉,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还不够,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道成长。”董旭午说:“我认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做到‘六心’,一是真诚无私的爱生之心,二是淡泊名利的求是之心,三是博采众长的勤学之心,四是永无止境的钻研之心,五是追求卓越的事业之心,六是境界高远的使命之心。”正因为他时刻胸怀着“六心”,置身于自己构建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之中的董旭午,每堂课都能听到并点评一篇充满朝气和智慧的口头作文,都能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所带来的温馨和与快乐;每周都能读到同学们用纯洁、真诚且又有几分稚嫩的心写成的日记、随笔,都有机会到那一篇篇充满生活智慧、人生哲理和人性光辉的学生文摘中去沐浴心灵,与学生一道健康成长;每学期都能够亲手为学生编辑《语文学习助读资料》、《学生优秀作文集》、《学生优秀文摘》等,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生命正朝着美好的人性拔节、长高的气息,都能美美地品尝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给予的真心和美誉;每一年,都会体验到学生语文意识更强、语文眼光更亮、语文习惯更好、语文素质更高所带来的开心和幸福,都会体验到行为和习惯育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搞题海战术,效果反而更好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就在这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的美好体验和感受中,董旭午深深地感到自己为师的境界也随之提升,心态更平和,为人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强烈,自己正在和学生一道健康成长。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要感谢学生,感谢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与他们一道交流合作、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机会。”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董旭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经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全国中语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语文周报》、《教书育人》《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等多家刊物都附照向全国介绍过他的事迹,其中《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教书育人》(均为2005年9期)分别以封面人物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向全国介绍他和他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报(高考版)》聘他为特邀栏目主持人,“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还特聘他为专家评委,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聘他为理事。1996年10月,他被评为内蒙古霍林河矿务局、内蒙古自治区煤管局双料拔尖人才,同年12月他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7年9月,他被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入四川省资阳中学。2000年10月至12月,他被组织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1年8月,他被聘为雁江区教委教研室兼职语文教研员,11月又被评为雁江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2年11月,他被评为资阳市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3年12月,他被评为资阳市雁江区优秀创业人才。2004年9月,他被评为四川省、资阳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9月,他主持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资阳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2月,《语文教学研究》全文刊载了他的课题研究总结《语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之路》,向全国进行介绍。2007年1月,他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董旭午一脸的平静:成绩终属于过去时态,未来时态才是更精彩、更辉煌灿烂的。“我没有什么,只为不误了人家的孩子,不让亲人们失望。”董旭午说。(韩国梁)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