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亩菜园”里播种梦想——记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的大学生村官张秋香

时间:2011-08-30浏览:798设置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个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记得年少时,大家经常唱这首名叫《种太阳》的儿歌。种太阳,其实就是种梦想,播种下能够造福一方人类的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温婉动人。今天记者采访的,就是这样一位将播种梦想、造福世人视为己任的姑娘——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2007届毕业生、刚刚荣获省劳动模范的宿迁市泗阳县大学生村官张秋香。
       张秋香,江苏省南通市如东人,2007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2007年7月参加省委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现任泗阳县三庄乡副乡长、三庄乡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邵道社区党总支书记、泗阳县妇联副主席。曾被表彰为宿迁市2007-2008年度 “十佳大学生村官”、 宿迁市“巾帼创业促发展”十大杰出女性、影响宿迁经济60人之十大农业产业化领军人物、宿迁市十大田园精英、江苏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2011年4月,她更被赋予了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也是近年来江苏省劳动模范中唯一的大学生村官。
“我能,我行,我成功”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农村实现创业梦想,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个愿望在毕业的时候居然真的实现了。”2007年毕业于我校的张秋香,在父母的鼓励下,带着满腔热情和实干决心,来到了泗阳县三庄乡邵道社区。当时邵道社区是省级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全村贫困户404户,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0%,一切情况都和张秋香想象中相差甚远,三亩菜园里的大学生农民不是那么好当的。任职后,张秋香迎难而上,把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希望迅速转化成为了自己的动力,把“村干部”岗位当作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把改变经济薄弱村的贫穷面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都说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张秋香上任后,也实实在在地烧了“三把火”。她首先是入户调查,了解村情,同时走访困难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对村情和民情有了初步了解后,张秋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希望找到一条道路能够打开邵道社区发展的瓶颈。“在这样一个经济薄弱的村子里大力发展工业显然暂时还不可行。”又经过多次的深入了解之后,张秋香得出了结论,“邵道社区村民大多数是留守人员,他们都以传统种植维持生计,一下子让他们进工厂变成工人,他们肯定不能很快就适应。但是他们对农业种植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于是我想出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强村富民思路。”  
       “大爷,我觉得今年你们家可以试着种一些新品种的瓜。”“阿姨,我觉得种日本甜瓜赚钱应该更多。”有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想法之后,张秋香每天走村串户,说服村民们种植新品种的蔬菜瓜果。然而,不管她怎样苦口婆心地宣传解释,村民们就是不买账,甚至还千方百计设堵。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不支持,张秋香也曾经感到过力不从心,但是不服输的性格让她没有轻易气馁,“我能,我行,我成功。”她依然坚持认为,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才是邵道社区较好的出路,她决心一定要让村里的高效农业活起来。
“卧薪尝胆后方能一鸣惊人”
     面对村民的质疑,开始时的张秋香选择了沉默,“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要带头创业,做出样子来说服村民。”带着这个坚定的想法,张秋香就开始张罗着土地流转、做项目规划,四处筹措资金。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张秋香笑着说,真不知道当时哪来那么大勇气,但是有理想在前面引路,也就充满了信心。通过市场调查,她发现即使现在提倡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农业,但是高效农业仍然是农村不可或缺的一大产业,并且规模化的效益更明显。社区现已拥有1000多亩蔬菜基地,但是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带领群众致富是省委选派村干部下来的最终目的,为了带领群众致富,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主创业,使创业在社区蔚然成风,首先自己解放思想,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理念,不怕吃苦,自主创业。
       对于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张秋香来说,资金是一个大难题。“很自然,我首先想到求助于父母。”提起父母,张秋香很感激,“起初,我的父母都强烈反对,但是我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父母被我的执著和认真感染了,他们开始认同我极力‘推销’的‘盈利模式’,最终答应借给我5万块钱。”拿着父母给的钱,加上从银行贷来的5万块钱,2007年底,张秋香联合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建华、当地种植大户蔡登善共同投资20万元,创办了邵道社区“七里香瓜园”。瓜园占地50亩,建有竹架大棚49个,全部引种日本西甜瓜。当时有很多村民都不看好,农民李洪珠曾经这样说道:“老辈人冬天种的是青菜萝卜,而你却种上了西瓜,纯粹是城里的姑娘不懂行瞎折腾。”  
       面对各种议论,张秋香没有多作解释,也无暇考虑太多,每天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到大棚观察作物长势,并通过上网、看书学习种植技术,期盼着能有好收成。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种植技术不成熟,再加上流转的土地被农户过多使用除草剂,第一季并没有多少收益。
       她没有轻言放弃。第一次创业虽然不算成功,但是张秋香明显感觉到村民的观念因为她的第一次尝试而在渐渐改变了,她自己也更加坚定了信心。她大胆追加了投资,将种植园扩大到了80亩,园里还引进种植荷兰百利、台湾金光等多个蔬菜新品种。为了增加种植科技含量,张秋香多次到省、市农科院请教专家,并专门聘请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于成功担任种植园技术指导,采用“秋延迟”和“春提早”的种植模式,并推广穴盘基质育苗、测土配方、精确施肥和三膜一苫覆盖等先进种植技术,将示范园定位为蔬菜基地的新品种展示区,选择合适的品种,在基地推广。在示范园的带动下,2009年,基地种植的西瓜和香瓜全部是从市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由市农科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瓜长得好,上市早,口感也很好,上海、淮安、连云港等地的老板纷纷到示范园进行考察,产品供不应求。
       成功似乎来得十分容易,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张秋香自己能够体会到。她告诉记者,2008年秋冬时节,张秋香种植园里的蔬菜开始陆续上市销售。由于种植的品种新、品质好,又错开了集中上市时间,价格一路走高,那年一茬蔬菜就赚了20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夏季,当张秋香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期待着来年春季能再获丰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摧毁了她所有的创业成果。那场暴风雨,不仅让她原先赚来的20万元打了水漂,还负债近6万元。那段时间,张秋香也苦闷过,但是她不曾灰心,最终她选择了坚强地站起来。她用多方筹措来的资金,把自己的竹架大棚全部改造成了钢架大棚,及时补种上了蔬菜,并在钢架棚下搭建拱棚,提高棚内温度,促进蔬菜生长。
    那年,初冬的田野上,白雾弥漫,寒风瑟瑟,许多农户的蔬菜由于防护不当被冻死,而张秋香的创业园却是一派生机盎然,塑料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和“高效农业产品”硕果累累。
一花独放不是春,富民兴农是根本
     享受着创业的丰收与喜悦的张秋香并没有满足,她开始盘算着如何带领村民一起发家致富。2009年,张秋香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成立了“华富蔬菜专业合作社”,她自己被村民推选为理事长。合作社里设有办公室、检测室等,可以帮助种植户流转土地、安排劳动力、提供技术指导、进行质量检测和拓展销售市场。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但是张秋香没有小富即安,为了延伸产业链,形成名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她多次到上海、南京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了解行情。经过深入调查后,张秋香发现农产品要想卖个好价钱,必须进行净菜加工,并加以精美包装。想到就要做到,2009年底,张秋香筹划打造蔬菜大礼包,将蔬菜基地的产品统一包装上市。蔬菜大礼包里包含多种新鲜蔬菜,从主菜到配料,从炒菜到汤菜,应有尽有,活色生香,营养丰富,是居家饮食的上佳选择。张秋香开心地告诉记者,蔬菜大礼包在市场上面十分受欢迎,上市不久就已经成功销售五千余箱。不仅如此,包装蔬菜的工作还带动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双丰收。现在,合作社拥有社员168人,吸纳建档贫困劳动力56人,带动非成员750人从事蔬菜生产,有力地促进了邵道社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两年多的磨练,初出校园时文静的张秋香已迅速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社区党总支书记和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业富民的青春风采。记者觉得,英雄不问出身,张秋香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三亩菜园里,本身就需要勇气,而且她实实在在地闯出了一片天。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青春因选择而精彩,我选择了村干部工作我就要坚持将它做到最好,不管经过多少挫折,多少磨练,我都会坚持下去。”

                                        (作者:张静 陆乐 文刀)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