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刘百川

时间:2008-06-23浏览:1107设置

 

  刘百川(1903-1971),曾用名刘于左,江苏滨海县人。1925年,刘百川在江苏省第八师范读书期间,在谢鸣九先生指导下,以听课笔记为基础,写成他的第一本著作《小学教学法通论》。
     刘百川在徐州期间于1926年由叶梦兰、王少卿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逃出徐州,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此后刘百川在淮阴中学实小任教,以及阜宁县教育局课主任兼县立师范教员,1929年出任江苏省东海中学实验小学教导主任。
     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世界书局发行了一套由ABC丛书社编刊的ABC丛书。其中1931年12月出版的《小学训育法ABC》是刘百川出版的第二本书,此时刘百川已出任扬州中学实验小学教导主任。这个时期出版的另一套书是  《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被同辈人称为他的成名之作。其它还有:《小学教师箴言》、《小学各科教学之实际》、《小学校长与教师》、《初等教育研究集》。
     1933年后刘百川在江苏教育厅任职,1935年刘百川踏上去镇江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的道路,任实验区主任。在此期间与同人组织了“中国教育研究社”,该社曾刊发一套《小学教师丛书》,共20余种。刘百川为该书刊发写了“丛书编辑缘起”。刘百川又亲自主编一套《实际的小学教育丛书》,并为该书写了“编辑旨趣”,这套丛书共有十几种。在大港期间他还主编《中央日报》教育副刊。在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工作约两年半,刘百川出版的书有:《实际的小学校务实施记》、《乡村教育论集》、《乡村教育的经验》等。
     三十年代中国许多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于乡村教育,根据刘百川的著作中的有关记载,当时国内有七家,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山海工学”,晏阳初先生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梁漱溟先生倡导“乡村建设研究院”,俞庆棠先生倡导“民众教育”和刘百川在镇江大港的乡村教育实验区。
     抗战伊始, 1941年起刘百川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时年38岁。在四川著作有:《中心学校,国民学校教学技术概要》、《中心学校,国民学校行政概要》、《教育行政》、《国民教育概论》、《义务教育视导》、《教育实习》、《国民教育》、《实习指导》、《国民教育十讲》。他在四川省教育厅工作期间为教育厅撰写的大量文稿现在已无法考证。
     抗战胜利后1946年去江苏省教育厅工作,1947年又因共嫌只好辞去职务去无锡江苏教育学院任教授。此间的著作有:《国民教育须知》、《巡回辅导》、《现代儿童教养研究》、《国民教育行政问题》、《学校与家庭》、《国民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概要》。
  1948年以后,刘百川先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教授、工农教育系主任。1952年华东院系调整后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教育系主任。1956年受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委任到无锡组建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并任副主任兼教务长。解放初期他积极接受共产党的思想改造,奋发努力工作,为《文汇报》、《江苏教育》写过许多论文。1956年他在江苏师范学院写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于1957年6月由新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国内最早研究全面发展教育的专著。
     在徐州师范学院期间,为该校编写过《教育学讲义》、《教育实习手册》等。利用业余时间为教务科同志讲授《论语》,并受院工会委托举办过职工子弟暑期补习班。1962年,他提出当前办重点班校是有违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提出师范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输送合格的教师的主张,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刘百川后半生身处逆境,尤其是“文革”期间更不免惨遭迫害,但他潜心研究,著书立说,笔耕不辍,曾用卯辛生假名向出版界寄出稿件,虽都被退回,却仍不灰心。“文革”之前,他以古籍中的名言“百年树人”、“教学相长”、“青出于蓝”、“因材施教”和自己提出的“劳者多能”及“能者多劳”为题写了20篇论文,汇为《传统教育经验述略》。最后一篇题为《任重道远》,文章结尾八个字是:“教学不已,阖棺乃止”。刘百川正是这样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
     本文所列民国期间的著作在京、沪、渝图书馆分别有馆藏,也都列入《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分册。此外,通过有关广告还发现下列著作未能列入 《民国期间总书目》:《乡村小学公民学训练法》、《儿童教养与家庭看护》、《小学教育概论》、《实际的小学国语教学法》。这些书无法细考何时出版但无疑都是抗日战争之前的著作。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