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高校书记校长第一课㊴丨江苏师范大学周汝光:深化“四史学习” ,铭记教育初心

时间:2021-01-11浏览:231设置

  学习强国1月7日报道我校周汝光校长开学第一课,报道内容如下:

高校书记校长第一课㊴丨江苏师范大学周汝光:深化“四史学习” ,铭记教育初心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意见》和江苏省委《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校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根据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要求,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江苏先锋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推出“高校书记校长第一课”专栏 ,在线共享高校领导人员思政育人微课、微视频和讲课稿件,精准对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需求和行为规律,把握“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示范作用。 

  今天,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给我们带来了内容生动且深刻的“第一课”——《深化“四史学习” ,铭记教育初心》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0555976286214.jpg

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说,“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的嘱托提醒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要始终坚守信仰,不忘初心。

  我们江苏师范大学成立于1952年,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学校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建校近70年来,江苏师大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逐步发展壮大,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品格,在淮海大地上竖起一面兴教育人的光荣旗帜。可以说,一部师大的历史就是一个缩影,映射而出的是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史、图强求变的奋进史。因此,在新学期开启之时,我想结合“四史”教育,同大家聊聊我们的大学历史,以及师大的精神品格。

师大品格之艰苦奋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建校之初,艰苦奋斗精神就深深熔铸在全体师大人心中,成为这所学校最深沉的血脉基因。1952年,为提高军队转业干部文化水平、为各条战线提供建设人才,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在无锡的梁溪水畔应运而生,这是江苏师范大学最早的前身,之后不久又升格为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苏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从杏花烟雨的江南迁至徐州,成立徐州师范学院,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那时的苏北经济落后、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毫无怨言地放弃了江南的优越条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苏北的教育事业。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1725135088666.jpg

  在我们古朴美丽的云龙校区,绿树环抱中,有一座四层的苏俄风格教学楼,这就是“师源楼”。作为学校最早的建筑之一,她见证了建校初期的峥嵘岁月。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后,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全体师生一边上课一边义务劳动,不仅要平整土地、开荒种菜,还要手拉肩扛、运砖送瓦,协助建设教学办公用房。为让全体师生牢记北迁徐州的初心使命,纪念这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之路,学校将建成的第一栋教学楼命名为“师源楼”,寓意即是教师培养的源头。如今,历经一甲子的风雨沧桑,这座大楼依旧巍然伫立,默默见证着学校的一步步发展,和学生的一代代成长。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1723775480604.jpg

师大品格之崇德厚学

  我们的学校是师范大学,那么,何谓师范?在学校的教育名言碑林里,有一副启功先生的题字:“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在我看来,这10个字正是师范精神的最好解读。学校始终坚持将“崇德厚学”作为“为人师、为人范”的基本要求。“崇德”是道德品行的境界,对应“身正人之范”;“厚学”是学术造诣的追求,对应“学高人之师”。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师立校,坚守教师教育阵地,支撑起了江苏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0550965275825.jpg

  在师大,崇德厚学是一种传承。

  这里我想谈两本书、两个人和两个团队。第一本书名叫《现代汉语》。这本书发行30多年,已增订到第五版,累计刊印600余万部,创造了全国文科类教材的神话。主编该书的正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我校中文系的元老廖序东先生。董仲舒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自执教以来,廖老始终坚持教育至上的理念,以教育救国,以教育化民,热情投身教育,精心经营教育,真正做到了“美其道”和“慎其行”并举。无论是动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条件许可,廖老从未曾放下手中的教鞭。退休之后,他依然不计报酬,坚持给研究生开课,直到九十岁高龄。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从教精神如同一种无声的激励,召唤着师大的后来人。第二本书叫《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被誉为开创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它的作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我校著名语言学家杨亦鸣教授,也是廖序东先生的学生。1994年,已是知名音韵学家的杨亦鸣敏锐捕捉到了语言学界的新变革,开始将目光聚焦到语言的神经机制这一国际学术前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汉语为语料、以当代语言学为背景的神经语言学课题组,实现了语言学科的新发展。目前,学校在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等方向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尽管平时科研任务繁重,杨亦鸣教授仍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践行着廖老当年的治学风范。从廖序东到杨亦鸣,是崇德厚学跨越66年的传承。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1723742178991.jpg

师大品格之求实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强调要追求真理、注重实干。这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江苏师大人一直以来的追求,构成了学校求实创新的精神品格。“求实”就是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苦干实干;“创新”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贡献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们江苏师大的校史里,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记载。那是早在1979年,学校所属晶体管厂承担了东风五号运载火箭星弹应答机系统配套电子元件的生产任务,为火箭运载工程的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和嘉奖令。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沈德元教授带领学校首个海外创新团队,以先进光学功能材料及激光技术为主线,以光电有机结合为特色,夜以继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先后在透明光学陶瓷、红外玻璃和光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效推动了国防装备水平的提升。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0553881460916.jpg

师大品格之奉献社会

  就在三个月前,“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发布了这样一则报道:《一颗苹果的温度》,讲述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助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动人事迹。革命老区陕西省三原县,是我校研支团的主要支教基地。研支团成员通过家访了解到,当地学生家庭大都依靠种植“冰糖心”为生,但近几年苹果的销售渠道日趋饱和,优质苹果大量积压,卖不出好价钱。为解决燃眉之急,学校和陕西三原县团县委共同发起“一颗苹果的温度”公益扶贫活动,通过线上“互联网+扶贫公益”的新模式,真正帮助三原县学生家庭解决苹果滞销问题。6年来,33名研支团成员接续不断,通过“支教+助农”的方式助力当地脱贫,服务当地中小学生3500余人,累计授课超过24000课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累计募集物资580000余元。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1723842818181.jpg

  在我们师大,还活跃着一支集结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多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一流学者的“推普脱贫实践团”。两年多来,这支队伍带领志愿者们深入“三区三州”等地共19个国家级贫困县71个深度贫困村,针对深贫地区汉语零基础贫困青壮年文盲开展了系列普通话宣传和学习培训活动,为那里的年轻人架起了一座“语言之桥”,助力他们走出深山,摆脱贫困。团队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称号,相关工作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从省运会到“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从徐州国际马拉松赛到春运“暖冬行动”,包括在2020年以来的全民抗疫斗争中,随处可见师大青年奉献社会、志愿服务的身影。学校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等次项目办,连续十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三次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在江苏师大,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扎根铸魂、开枝散叶,越来越多的师生正奉献在服务社会的第一线。

https://boot-img.xuexi.cn/contribute_img/20210107101209/16360555830033214.jpg

  同学们,以上就是师大的四重精神品格,这既是学校赋予你们的独特精神气质,也是对你们未来发展的基本涵养要求。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在最美的青春年华相聚在大学的校园,求知、奋斗、成长。未来的某一天,你们会离开大学,卸下“学生”这一身份,成为教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扮演人生的下一个精彩角色。然而,不论你将来成为“谁”,你们身上都将带着大学赋予你的品格和气质;不论你走到哪里,在你人生的地图上,大学都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坐标,标记出你生命里最初的精神底色。

  我本人于1982年至1986年在师大数学系读书,1989年回校工作至今,也算是一名老师大人了。作为校长,我时刻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逐渐发现:一所大学的历史,既是大学形态与模式的演进史,也是大学水平与功能的提升史,更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成长史。江苏师大始终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念,无论是在疮痍遍地、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代,学校的命运时刻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师大的理想永远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这是全体师大人共同书写的光荣答卷。

  最后,我还有几句话要送给大家,愿与同学们共勉:“不忘求学初心,牢记复兴使命,永葆精神品格,创造出彩人生!”

  谢谢大家!

报道网络连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2377433224789864530&item_id=1237743322478986453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