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高新区、高校、科研团队三方共建 这家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时间:2020-07-10浏览:217设置

  科技日报2020年7月6日报道我校与新沂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报道内容如下:

高新区、高校、科研团队三方共建 这家研究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本报记者 金 凤 通 讯 员 吴向裕 赵永前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images/2020-07/06/07/626009_lix_1593767945008_b.jpg

视觉中国供图

  成立刚半年,就卖出了单笔500万元的专利技术,也帮助企业申请科技项目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高质量产出。

  只需蓄光20分钟,即可12小时持续发光,可广泛应用于安全指示与应急照明、救灾与消防逃生等领域……近日,江苏师范大学陈浩、张乐教授团队研发出的国内首个超高亮度蓄光陶瓷产业化技术专利转让给江苏新沂一家企业,500万元的转让金额,也创下了该校单笔技术转让金额最高纪录。

  而促成这项成果转化的,是江苏师范大学与新沂市人民政府在今年初共建的“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借由新沂市科技镇长团搭桥,陈浩、张乐团队的这项技术,在石英资源丰富、产业发达的新沂,找到了用武之地。

  研究院成立半年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帮助企业申请科技项目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高质量产出。科技、人才、产业等多领域资源不断向高校与地方集聚,为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项技术专利卖出500万元

  “在楼梯过道中,分布着不少安全指示与应急照明的设备,但这些传统发光材料在制备工艺、发光时长、环保性能、使用寿命等方面存在不足,时间长了,电池就会失效,指示失灵。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研究一种高亮度蓄光陶瓷,也希望给传统石英产业注入科技元素。”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陈浩介绍,早在2014年,他的研究团队就开始对此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经过反复对比实验,他们以回收的废旧玻璃为原材料,把玻璃打碎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然后将各种粒径的玻璃颗粒配比、高温高压烧制,采用先进镀层设计与大尺寸石英陶瓷绿色成型和复相结构体系设计,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蓄光粉氧化、石英与水难以成型、蓄光陶瓷前置提取效率低等难题。

  经过测试发现,高亮度蓄光陶瓷在发光时长及亮度、使用寿命、环保性能等方面均远优于同类产品。“可以白天蓄光、晚上发光,而且蓄光20分钟,就能发光12小时以上。无需铺设电路,终生节约能源。”张乐说。

  不过,当时已经做完了实验室小试的陈浩团队,也面临将成果工程化的难题。“成果要想服务产业发展,就需要在产业线上去验证。”陈浩说。

  幸运地是,研究院的成立,对他们可谓雪中送炭。

  2020年的第一天,研究院在徐州市新沂高新区揭牌。“当时,新沂市科技镇长团知道我们的技术后,把我们推荐给了新沂一家企业。结果双方一拍即合,谈了一周后,我们决定将成果一次性转让。”陈浩说,根据合作协议,在半年内,他们将进入企业指导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这也是研究院成立半年后卖出的单笔金额最高的技术成果。

  新沂矿产资源丰富,当地的矿物加工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传统的低端产品面临高能耗、环境保护等难题。

  “在新沂,曾云集大量石英加工企业,他们在挖出石英后,进行酸洗、破碎、熔炼,再出口给其他国家做成高端产品。全市石英企业一度达到400家,但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新沂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进行产业转型。”2018年9月,曾任江苏师范大学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夫寿,挂职新沂市副市长,他说,经过调研后发现,可以将科研成果与当地的产业需求结合,于是研究院便诞生了。

与当地数十家新材料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如何组建、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是研究院首先面临的问题。王夫寿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中小微企业拿不出经费搞研发,而政府想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高校又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须的科技问题?最终,大家确定了三方共建研究院的模式,即江苏师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占有20%的股份,江苏锡沂高新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占60%,人才团队占20%。

  “我们跟企业打交道时发现,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有时会心存疑虑,如果投入了研发经费而无法生产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企业就会丧失信心。为了让科研人员和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的产业升级,我们在设立研究院时也进行了股权分配。”张乐的另一个身份,是研究院的兼职副院长,他作为个人股东,占股为6%,并且为现金入股。

  与新沂同呼吸、共命运的研究院,也因此更直接更尽力地为地方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市场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壮大。

  “我们会派驻研发人员到企业,深入一线做科技研发,帮助企业申请科技项目并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同时,帮助企业更新技术、测试产品性能、编制产品说明书,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高质量产出。”张乐说,如今研究院已与当地数十家新材料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囊括光电科技、智能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

  徐州盛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光学镀膜二氧化硅生产的民营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李洪亮介绍,此前,他们一直用真空烧结技术生产镀膜材料,张乐带领研究生研发了一种新工艺,可以用碳还原法生产氧化物镀膜材料,仅这一项技术,就为企业节省了100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

  疫情期间,新沂一家从事石英生产、加工的企业,出口业务几乎停滞。张乐介绍,为了帮助这家企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端产品,研究院牵线搭桥,邀请武汉理工大学的3位专家,帮助企业提升工艺,生产高质量的球形硅微粉,用于半导体封装,经过几个月的技术攻关,如今,硅微粉的粒径可以从5微米降低为2微米。“如今这家企业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约20%。”张乐说。

科研主攻方向更加明确

  为地方培育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研究院与当地的合作,也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培养合力。张乐介绍,研究院成立半年来,目前已经有12位专职科研人员、近20位硕、博士研究生和8位在此做兼职的教授,这些教授,来自江苏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康健是江苏师范大学2017级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加入团队至今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研究院在筹备阶段,我就前往企业开展了大量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调研中,我逐渐了解了行业发展的现状,也在调整方向,思考如何让科研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进一步明确了科研主攻方向。”康健介绍,由于对光学材料与器件浓厚的研发兴趣,他已经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并申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共6项,而且已经在研究院全职工作,现在,他正在为无锡一家企业做科技攻关。

  发挥高校、地方和科研团队各自优势,当地新材料产业研发领域正在汇聚一大批科研成果。王夫寿介绍,目前研究院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PCT)80余项。“在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公共技术服务于一身的同时,我们的人才集聚优势充分显现。”王夫寿说。

  “作为地方高校,我们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落实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让高校科研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表示。

 

报道网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7/06/content_448042.htm?div=-1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处版权所有 © 1998-2022
电话:0516-83656385 电子邮件:dwhzc@jsnu.edu.cn
泉山校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